内容提要
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全面了解中华文明,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要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上走在前、作表率,努力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揭示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阐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在、精神命脉所系、价值追求所向,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的规律性认识,彰显出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华文明,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只有全面认识中华文明的这一突出特性,才能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好理解当今中国的发展和变革;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中华文明革故鼎新,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闪耀的一系列思想学说、科技发明、文化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彰显着创新进取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把这看作“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大多数文明的基本国情。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以共同的国土、国家、民族和文明信念为基础,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让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面临重大挫折也能够保持强大凝聚力。
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重要特质,中华民族因内聚而稳定、因包容而持续,重视和谐、合作。这就使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和谐包容的人文情怀,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文化融合,在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中更加异彩纷呈。这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内在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和合融通,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民族复兴之路。《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讲“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的价值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始终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自3000多年前建城、870年前建都,北京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赓续不绝,也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不仅凝聚荟萃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精华,也吸收借鉴了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保护传承好北京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就要树立大历史观,保持珍惜礼敬态度,挖掘和阐释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元素,从中汲取思想启迪和智慧力量,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厚植首都现代化的深厚底蕴。
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科学指引。
扎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在日用而不觉中为中国人民所认同和践行,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发展的文化根基。只有植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第二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筑牢厚实的文明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引。
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之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需要代代守护,也需要推陈出新。只有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引领、在引领中前行。
赓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之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同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重大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赓续中华文脉,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以思想和文化的主动,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北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和新中国的首都,深刻见证了党领导人民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伟大历程。新时代十年来,首都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深刻转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的重大开创性成果,都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结出的硕果,也见证了“第二个结合”带来的文化主动和精神力量。新征程上,北京将坚持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继续以“第二个结合”不断激活首都文化,努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牢牢扎根,不断形成北京生动实践。
奋发有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明确要求。面向未来,北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首都贡献。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国文化中心功能。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要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在深植文化根脉中发挥辐射带动功能,用首都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体现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全国文化建设创造经验、作出表率。
秉持开放包容,发挥文明交流互鉴窗口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历史上的北京,长期处在“古今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之中;今天的北京,是伟大祖国的象征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新征程上,北京既要继续发挥凝聚荟萃功能,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又要继续发挥传播交流功能,积极宣介更多承载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文化产品,办好用好北京文化论坛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端论坛,努力打造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文化建设经验的交流平台、文化创新发展的合作平台、文明交流互鉴的传播平台。
坚持守正创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让守正创新成为首都文化的鲜明底色。新征程上,北京既要继续发挥服务保障功能,成为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理论之正、制度之正、文化之正的典范,又要继续发挥创新引领功能,以创新赋能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营造崇尚创新、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努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提供创新创造活力。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郭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