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海、大河、大湖、大平原的省份,滨海拥江跨淮的优越自然条件孕育了江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特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希望江苏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上下一心、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殷切希望,也是“水韵江苏”文化特质最鲜明的表达。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需要我们从江苏璀璨的人文历史中,进一步强化对“水韵江苏”文化特质的把握,积极提炼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动能,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更多新经验。
从“上善若水”的文化特质中传承弘扬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让江苏成为最具亲和力和代表性的人文之地。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江苏文脉悠长、人文荟萃,向上向善的文化特质、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更是一脉相承,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厚滋养,为建设中华民族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明东林党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到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要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将“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转化为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时俱进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让“第二个结合”在江苏找到更多落脚点,凝聚成强大的向上动力,让江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生动实景,成为最具亲和力和代表性的人文之地。
从“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质中传承弘扬开放包容的人文理念,让江苏成为最具吸引力和开放性的人文之地。江苏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多元性,汲南北文化之精华、处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之交汇。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江苏都是必经之地或落脚之地,这使得江苏文化经历了多种文明的洗礼,容纳了“四海八荒”的风土人情,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交相辉映,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江南文化、江海文化交融共生。江苏文化之兴盛、文明之昌盛,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有“六朝衣冠”,隋唐以来更是“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清时人称“国朝文运之盛,江苏为最”,从诗歌散文到书法绘画,从建筑园林到戏曲曲艺,在每一种文化样态上,江苏都有杰出成就。要传承弘扬江苏“海纳百川”文化特质,积极打造高标准、国际化、人性化的人文环境,花更多的心思力气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生态,多措并举吸纳海内外各类人才来江苏创业和生活,让江苏成为最具吸引力和开放性的人文之地。
从“滴水穿石”的文化特质中传承弘扬实干兴邦的人文精神,让江苏成为最具发展力和创新性的人文之地。水性柔和,但柔中带韧,无坚不摧。水滴石穿,靠的便是一股韧劲。江苏文化中的“韧性”在不同的方面呈现出相同的特质,这就是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常州三杰”身上展现了革命者的韧性,苏南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展示了创业者的韧性。这样通过坚韧与实干表达出来的勇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在苏南有,苏北也有。泗洪上塘镇的大包干,创造了“春到上塘”的历史佳话;上世纪70年代之前就远近闻名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耿车模式”,也发生在苏北平原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就是要在理念思路上敢超前,在发展路径上能引领,在建设成果上有标识,在经验模式上可示范。要发挥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建设文化传承载体,打造特色文化新标识,力争推出一批高质量文化成果,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经验模式,让江苏成为最具发展力和创新性的人文之地。
(作者为省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