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先后两次提到“两个结合”。“两个结合”精辟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极大地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求,同时也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实现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两个结合”深化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涵育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和“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等诸家提出了“民本”“道法自然”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启了以儒家为主导的两千多年的社会文化,“仁、义、礼、智、信”等观点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隋唐科举制度建立,崇文重教成为风尚,许多忧国忧民诗句至今传诵;宋明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思辨之理”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岁月洗礼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和实践都证明的科学理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党的百年历程已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是能够与我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先进理论。“两个结合”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也进一步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路径,是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指南,深化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
“两个结合”指明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如何在当代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践表明,仅仅依靠中华传统文化解决不了近代以来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需要中华文化提供充分的营养,中华文化的发展也需要马克思主义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就此深深扎根在了中国,被中国共产党人所掌握,被中国人民所理解,并与中国国情结合在一起,构建起一个科学完整的中国发展道路,为中国巨龙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和科学性,是指导当前中国进步和发展指航灯,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伴相生,携手向前。
“两个结合”阐释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荀子·儒效》指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学习要落实到行动上,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治理理念与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我们也要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科建设是我国当前的重要基础方针政策,要通过学科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前进,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硕博生的培养。我们还要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世界性的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构建多主体、立体化大外宣格局,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相融,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向世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更加真实和全面的中国,在“两个结合”中绽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活力。
罗月娥(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本文系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语录体范式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浸润研究”〈2021sjb10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