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本质的新论断并切实在教学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呢?
首先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语境,准确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深刻内涵。一是丰富多彩的思政课教学现象不能偏离其讲道理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观摩思政课教学之后作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重要论断的。本质与现象是一对哲学范畴,前者揭示的是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后者描述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思政课教学的现象,是可以直观看到和听到教学流程的依次展开、教学信息的向外输出、教师教态的多样表现、学生学习状态的真实呈现等教学的外在样态。现象是表面、外显、易变的,思政课教学的现象尽管可以有千万种形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思政课教学最终要把道理讲好。无论教学表象有多么亮眼抢镜,最终要看有没有讲道理,有没有把道理讲好,学生有没有真正听懂、真心接受道理。二是饱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学主客体的信任与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要”的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与其他职能部门把党和国家对于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的重视,通过开展一系列行动落实落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具备“六要”标准的思政课教师越来越多,以“八个统一”为指导的思政课改革创新,极大地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能把道理讲好的“思政金课”不断涌现。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语青少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大中小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中坚力量,他们愿意接受老师的精心引导和培养,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能把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牢固建立在科学的道理之上。思政课教师有能力讲好道理,并且会越讲越好;受教学生愿意接受老师所讲的道理,并能逐渐形成理性的思维方法与辨别是非的判断能力。这些都是总书记对思政课师生的充分信任和殷殷期待。
其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必要前提是教师要明确讲道理的价值指向。作为强基固本、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讲好道理的最终价值指向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灵魂课程立德树人价值指向的生动诠释。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思政课教师在讲道理的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通过讲道理,帮助学生学深悟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只有学生彻底洞悉了其中的道理,才会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讲道理,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洗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变得理性而务实。
再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关键一环是教师要统筹讲道理的主要内容。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既规定了思政课讲道理的方向,也规定了讲道理的内容。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少年头脑,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时代责任,提升青少年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底蕴,这些是思政课讲道理的主要内容。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是讲道理的主线,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心理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史”等是讲道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具体的思政课程不同、学段不同,所讲道理的内容也应有所侧重。思政课教师既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不越界、不混搭,同时还要融会贯通其他学段、课程所讲道理的内容,避免在不同的时空场合中道理内容的交叉重复,甚至是冲突,从而削弱讲道理的效力和效率。这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建设,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围绕思政课讲道理的总目标,通力协作,将所讲道理的具体内容点线面结合起来,按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理论体系。
最后,思政课讲好道理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要擅长讲道理的方式方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教学形式、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把有意义讲得有意思,让学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最近几年,不少思政课教师千方百计地创新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积极提升讲道理的实效性。如沉浸式教学、翻转课堂、移动课堂、专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极大地改变了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固化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促进作用,思政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讲道理时,还需要特别注意根据学段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尤其要重视通过智媒体渠道讲好道理。
(作者:雍树墅、周本红,分别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人才引进项目〈2021skyj123〉、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23sjzdsz013〉阶段性成果)